默认

着力健康扶贫工程,为农村医疗保障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2023-06-25 10:02

农村医疗建设策略.png


        农村医疗保障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现实困境,要建立防止因病返贫的农村医疗保障长效机制,让脱贫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后脱贫时代,聚焦农村医疗保障薄弱环节,构建农村医疗保障长效机制,有利于推动形成农村医疗保障新格局,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一、完善农村医疗保险救助体系


        1、完善多重医疗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农村多重医疗保险体系,在精准识别受益对象以及确保医疗救助托底保障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规范、整合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大病专项保险、扶贫特惠保险、政府兜底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等各类保险和救助项目,提升农村医疗保障的覆盖面与实质公平性。同时,完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不断优化一站式结算方式,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甚至是商业保险等信息的数据共享、互联互通。


        2、设立专项健康保险基金


        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村脱贫群体疾病救助,可以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依托,搭建专门的农村脱贫、返贫人口健康扶贫慈善救助平台,筹措医疗保险费用,设立专项健康扶贫基金,通过平台集中购买商业保险,基于大数据分析,精准对接农村脱贫、返贫群体,从 而有效缓解贫困家庭医疗费用负担。


        3、创新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为了更好的稳定基层医疗机构,关护基层医护人员身心健康以及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构建与保险公司合作,由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三方共同投保 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对医疗机构与医护人员而言,既能有效分散其风险,又能免于名誉受损,解决行医的后顾之忧。于患者而言,既可以及时获得过失补偿,又能够免于诉讼成本,减少就医的后顾之忧,从而形成共赢的局面。


        二、健全农村分级诊疗保障体系


        1、着力提升基层健康服务能力


        一是切实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 二是继续做好乡村全科医生培养、订单定向公费本科医学生招录培养、脱贫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土化公费大专人才培养等工作,培养一批“招得进、用的好、留的住”的农村医卫人才。三是加快完善互联网+远程医疗共享模式以及对口支援模式,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模式向农村地区延伸,让农村患者“方便看病、 看的上病、看得好病”。


        2、科学构建县域医疗机构联动机制


        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发挥县医院带动作用,构建以县带乡、以乡促村的联动机制。做好县级医疗机构与乡镇、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的统筹,明确各级各类医院的定位,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同时,探索按病种分级诊疗制度。将部分诊断明确,合并症、并发症较少的常见病、多发病纳入分级诊疗范围,分级诊疗病种实行县域内按病种定额收付费,县域外限额补偿。


        此外,适当拉大各级医疗机构支付比例差距,除急诊急救等应直接到更高级别医院就诊外,县域内参保居民未经下一级定点医院转诊转院,而直接到上一级定点医院住院就医的,适当降低报销比例。


        3、不断完善县域医疗信息共享机制


        基于互联网、5G 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构建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医疗机构信息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健康帮扶信息管理系统、远程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等多层次立体化交互的信息共享 机制,提高农村医疗保障的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确保县、乡镇、村三级信息及时、准确的共享、互通,加快卫生信息资源的传递速度,为医院和患者提供精准医疗服务的信息,让病人及时双向转诊,切实优化农村医疗卫生信息资源。


        三、构建农村多元协同办医体系


        1、优化“公民”协同办医格局


        一是完善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协调发展;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办医模式。二是合理引入竞争机制,加大社会力量办医支持力度,推动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联合办医,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医疗服务的局面,共同打造紧密协作的县域医疗联合体,形成“公民”协同的办医新格局,并不断向农村基层延伸,在增强市场活力的同时,切实缓解农村因医疗资源匮乏而导致的看病难等问题。


        2、推进“防治”协同办医格局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手册、宣传视频、健康宣讲会等形式,向农民群众普及“治未病”的健康新理念,增强疾病防控意识,不断提升其健康素养。 二是将疾病防治端口前移,巩固并持续推进脱贫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和慢病签约服务,把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做实、做优,为脱贫人口提供针对性强、时效性 高的健康服务,着力化解因病返贫风险。三是坚持以基层人民健康为中心,探索建立县域内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及相关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联防联控以及康养保健机制。


        3、强化“中西”协同办医模式


        一是创新中西医联合诊疗模式,在县域范围内试点建设一批中西医联合诊疗机构、中西医联合诊疗科室,协同攻关治疗疑难疾病、慢性病等疾病,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二是完善中西医协同发展培训制度,遴选一批基层骨干医护人员参加中西医协同诊疗培训,探索建立一支技术水平高超的中西医结合型基层医卫人才队伍。三是以中西医协同为切入点,逐步完善集预防、治疗和康复于一体和覆盖基层地区的中西医协同服务体系,推动基层中西医协同可持续发展。


        四、筑牢农村医疗监督管理体系


        1、健全医疗卫生管理机制


        实施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三级联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为农村医疗保障机制的运行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加强部门合作,合理分工、明确权责,提升农村医疗保障质量和效率。二是对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重新进行规划和配置,适当向基层地区,尤其是脱贫地区倾斜,缓解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紧张的 状况。三是做好纵向衔接,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工作, 动态调整农村医疗保障的重心,确保健康扶贫政策真正发挥作用。


        2、完善医疗管理监测机制


        一是建立医疗保险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制度,科学监测和评估医保风险,适时调整风险等级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医疗保险平稳有序。二是加强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监督管理,规范医护人员诊疗行为,严格医保目录外药品使用措施。三是成立由行业专家、医疗机构、参保人员、社会公众等组成的第三方监督管理平台,严格把控涉及农村医疗保障的费用支付、报销比例、基金结余等事项,确保公平、公正。四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时监测医保基金、医疗机构、药店及参保人员等主体的情况。


        3、优化基层考评聘任机制


        一是设立医卫人才专项津贴,重点向基层地区、边远地区医务人员倾斜,适当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二是改革基层医卫人员聘任制度,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可不受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设置特设岗位,聘用经县级以上政府认定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实行“县聘县管乡用”“县聘乡管 村用”等模式。三是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文件,优化职称评审制度,在职称晋升方面加入基层医疗服务要求,或专门设置基层医务人员职称评审通道。


        冬青云诊所管理系统 永久免费使用诊所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