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5 21:23
当一个患有感冒的人第一次来到药店,打算购买感冒药,如果他曾经买过某种感冒药效果也不错的话此次他也会找同一种。但病人第一次来到店购买药,或许在沿着过道走时一边眼睛扫视货架上的药,心里开始暗暗筛选。先排除掉非治疗感冒的区域、儿童类型的,在一堆成人感冒药剂的货架前,了解到原来感冒药还分热性、寒性或者中性,查看每一种药的盒子上的适应症说明,回忆一下自己是什么情况下感冒的,自身有什么症状,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了对症的风热感冒,缩小到这样的范围之后,再去对比不同品牌的价格、产地以及保质期,最终选择认为合适的感冒药。
在不询问店员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药,可能只需要花几分钟时间,假如是一个职业是医生的人去购买感冒药,那就能更迅速的选择出合适的药。其实在这样的一个筛选过程其实就运用的市场营销人员所用的产品分类解构法,对产品进行分类再分类,将大范围一直缩小到细微差距。
当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医药店,让他选择一种合适的中药,难度就相对大很多了。首先他得看得懂中文,然后对中药有一点认知,稍微分析下自身情况,但包装上的说明看上去似乎治疗的症状都差不多的,就比如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药都可以治疗流鼻涕,那应该怎么选?
行内的人选择产品时候看的是对比差异,而行外的小白看到的都是相似的点。这个道理用在哪里都通。行家能够通过细微的不同之处发现差异,甚至仅凭直觉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找到某个产品类别,小白是缺乏必要的筛选手段来分析、整理各种集堆的产品,很费劲才能找到相应的产品类型。就是这样的买药行为案例,已经是抛开了经验,是意识界种种经验类的“本质”,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不同人或许最终有不同的选择。
以前私人诊所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时,数量很少,百姓都倾向小病去药店大病去医院。未来基层医疗机构行业发展会变得迅速,数量也会越来越多,百姓的选择也变多。当一条街上有四五间诊所时,一个置身当地的外地人要选择一间诊所医治小病痛,在对当地不了解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就比较困难了。此时作为诊所老板的你会怎么向他介绍你的诊所呢?
当然,在找一个地方创办诊所之前,也将一点纳入考虑范围,就是要了解当地的群体消费观,平均消费水平。以及考察当地人的购买日常用品的地方、娱乐场所等,出入场地的是不是老人为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