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

以中医思想应用在预防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代谢综合征

2023-05-14 10:26

代谢综合征.png


        代谢综合征( metabolicsyndrome,MS) 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为基本病理生理,以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糖脂代谢紊乱或伴有高尿酸血症及微量蛋白尿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实质上就是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子的聚集状态,其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有研究显示,我国目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已超过15% ,患病人数超过2亿,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用中医理论分析代谢综合征问题:


        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学“肥满”“消渴”“痰湿”“湿阻”“膏 浊”“脾瘅”等疾病范畴,认为其病因根本在于脾肾亏 虚,核心病机是中焦运化失常。脏腑运化功能失调,气机不畅,终致痰瘀互结,浊毒内生,又因久病入络,脉络损伤,痰瘀浊毒壅塞而致血脉痹阻。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中阳气逐渐虚衰,久则无力温煦脾脏,而成脾肾亏虚之象。脾气虚弱则中焦运化失常,气机运转不利,痰浊丛生而疾病易成。《素问·奇病论》中提到过食肥甘也是痰浊内生的重要因素,言“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数食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认为过度饮食会使胀满的脾胃之气壅滞于中焦, 脾胃功能失调,脾气郁滞,则气机升降失司,运化失职;脾主肌肉,少动则影响脾之健运功能,脾气不能正常散精,津液不能归化而变为“痰”“湿”“浊”之邪。痰为津液之变,瘀为血液之滞,痰阻则血难行,血瘀则痰易生,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搏结为患,则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代谢综合征虽以老年患者居多,但实际上常始发于中年人群,但因其起病隐匿,初期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旦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往往已经病情严重,预后较差,社会危害性较大。因此,以中医基础理论的“治未病” 思想为基石,早期识别代谢综合征,开展疾病的预防管理,对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思想概括出:


        1、“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前,对可能诱发疾病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使病不成病;2、“既病防变”,在已罹患某种疾病的情况下,根据现有的医学理论及实践经验,积极治疗,同时对疾病的发展进程进行预估,从而提前干预,阻止疾病的加重发展;3、“瘥后防复”,在疾病初愈阶段,患者正气较虚,体质较弱,疾病容易出现反复,根据其易感因素,发病特点,通过饮食、药物或理疗等多种方式来养护正气,防邪再感。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邪正交争的过程,“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而治未病的根本在于养护自身正气。所以,治未病须从养生入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体质,顾护正气,增强患者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御病邪的能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延续生命。


        治未病如何防治代谢综合征?


        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代谢综合征的防治,即在病未成之时养护正气,具体主要为预防中心性肥胖的发生,防止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并尽早启动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以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总的来说,防治代谢综合征也分为 3 个阶段:一是预防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针对的是健康、亚健康及高危人群,属于未病先防阶段; 二是对已经诊断为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合理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等,改善生活质量,属于既病防变阶段;三是 MS 病情稳定期,一要保证已有疾病的安全、稳定,二要预防其他代谢疾病的新增,属于瘥后防复阶段。


        造成代谢综合征的因素包括:高龄、家族性代谢水平异常集聚、不良生活方式及紧张焦虑情绪。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的特征:(1)年龄大于等于50岁,有 1 项或 2 项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但不符合诊断标准;(2)有心血管病病史、非酒精性脂肪肝、痛风、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多种类型的脂肪萎缩症等;(3)肥胖,主要为中心性肥胖,血糖、血压、血脂异常,尤其是多项组合或有代谢综合征家族史;(4)有心血管病家族史。具备上述 4 条中的 2 条或 2 条以上者即可界定为 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防治代谢综合征对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中积极开展控制体质量、调节血脂、降低血糖、平稳血压等治疗,是目前使代谢综合征患者获益的主要方法,以期达到“治其未生、治其未发、治其未成”的目的。


        什么体质容易患代谢综合征?


        多项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大规模临床数据分析均发现,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体质类型具有集中特点,代谢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为肥胖—脾瘅—消渴,高危体质为痰湿质。但不同地域的患者体质类型有所差异,如上海地区以痰湿质最为常见,广东地区以湿热质最多,其次分别为痰湿质、血瘀质和气虚质。


        湿热质人群的血尿酸和空腹血糖最高,痰湿质人群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最高,说明高血尿酸、 高血糖与湿热质相关,而血脂水平与痰湿质相关。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可以纠正或改善痰湿体质,从而降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痰湿内盛,长期如此则易形成痰湿体质。先天脾胃虚弱,或后天脾气受损,均可使脾胃运化失常,一方面,脾气不能正常化生水谷精微,反生痰浊;另一方面,脾虚无力升清,精微不能上输于肺,下输于肾,水谷精微代谢障碍,湿浊内聚,痰湿内生。


        老年人多肾虚,水液代谢调控不足,多表现为气虚质与痰湿质并见。故根据体质学说的研究结果,临床上可使用益气化痰利湿之品,如生黄芪益气健脾,茯苓、薏仁健脾利湿化痰,生活中可建议患者食用类似药膳、药茶,消除痰湿内生的易患因素,多途径、多方法的改善或纠正体质,从而达到预防代谢综合征发生的目的。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合并高血压占比最高,为 62.94% ,其次为血脂异常 35.25% ,超体质量或肥胖 34.87% ,高血糖 29.72%。


        1、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


        随着对高血压病研究的深入,已经逐步认识到高血压并非单一病因所致,而是由多重危险因素导致的包含多种心血管损害中的一种表现。因此,对于高血压的研究不能局限于血压本身,而应更广泛地关注导致高血压产生的诸多心血管和代谢 危险因素。多个临床研究也证实,采用降压药联合降脂药、降糖药,可取得更好的疗效。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与他汀类药物联合用药可以通过降低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有效稳定患者血压,还能同时明显改善该类患者左室质量指数 ( LVMI)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CIMI) 及胱抑素 C ( CysC) ,在此基础上再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可以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及胰岛素抵抗,改善糖、 脂代谢紊乱,减少心、脑、肾靶器官损害。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过食及少动,病机为气虚为本,痰、热、瘀积聚为标,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应以益气、化聚兼顾为原则。临床研究亦证实,应用健脾补气、消积导滞、活血祛瘀、利湿降浊等中药治疗能降低患者血压,减少血压变异性,并能降低血脂,改善肾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以降低血糖,对控制血压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明显降低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与 2 型糖尿病具有共同的发病环节—胰岛素抵抗,故代谢综合征患者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并且二者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一项针对荷兰男性的大规模前瞻研究结果显示,代谢综合征患者死于冠心病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约 4.2 倍。因此,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意义一方面是预防糖尿病,另一方面是通过对代谢综合的干预,降低患者的总体心血管疾病风险。


        对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改善生活方式在内的全方位干预:(1)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增加运动、改变饮食结构及适当的热量限制,从而减少肥胖,降低体质量的同时,代谢综合征的各组表现也可以明显改善;(2)药物预防,对于通过干预生活方式效果不显著,或处于心血管疾病高危状态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包括调节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控制血压则首选 ACEI 和( 或) ARB,可以在降血压的同时延缓糖尿病的发病,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病机为气阴两虚为本,湿阻、瘀血、燥热为标,故防治关键当以补益气血、滋阴补肾治本,宜选择具有益气养阴、健脾益气、生津止渴功效的方药防治。现代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茯苓、五味子等补气养阴等中药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茯苓多糖还可增强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发挥调节血糖血脂的作用。


        3、高脂血症合并代谢综合征


        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在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中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总人群中的患病率,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生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明显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可根据体质量指数分为肥胖型和非肥胖型,值得注意的是,非肥胖型患者虽缺乏肥胖表型,但同样存在代谢紊乱,其发生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甚至比肥胖型患者更大,预后更差,有更高的死亡率,非肥胖型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存在是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在临床上,对于患有代谢性疾病的非肥胖患者我们更需要警惕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非肥胖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高体质量指数、血脂紊乱是导致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尤其胆固醇稳态的失衡在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对于健康人群,非肥胖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人群具有摄入总热量高、睡眠时间短、加班时间长的特点,因此不仅要从生活方式调整层面进行干预,还要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处理,控制饮食、减肥、规律的工作休息节律均有助于改善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


       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积极防治高血脂症。首先,从饮食入手,合理营养,调摄食量、情志,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生活规律,可以促进患者代谢功能的恢复。研究已经证实,对于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配合生活方式改善疗法( 包括低热量饮食及减少静坐时间、康复疗法等) ,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血脂、 体质量指数及胰岛素抵抗等,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其次,合理、规律的使用降脂药物,可以有效保护大血管,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防止代谢综合征发生。


        4、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是治未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代谢综合征病情稳定期,虽无症状,但邪气未尽, 正气未复,仍需通过药物、饮食、起居、调理来避免复发。在血压及血糖稳定和(或) 并发症病情平稳时,保持良好的中西医养生模式,针对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及血脂异常等,坚持长期规范的药物治疗,不随意减量、停药,避免血压、血糖波动,补充叶酸,将可干预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从源头上减少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可调节自身体质类型,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对于预防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可采用中药间歇调理体质,辅以针灸、拔罐等治疗方法,纠正痰湿、气虚等代谢综合征的高风险体质,促进偏颇质向平和质转变,并定期复查和随访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以达持久、平稳控制疾病,进而长期预防或延缓心、脑等重要器官免受危害。


        冬青云诊所管理系统 永久免费使用诊所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