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3 14:48
在我国的医疗体制中,针灸的临床诊疗主要在中医针灸诊所、中医医院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科、针灸专科医院等机构开展。针灸诊疗机构的主要形式,由建国初期的个体、联合诊所及中医针灸门诊部,到中医医院和综合性医院针灸科的建立和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成立了多家针灸专科医院,目前仍以中医医院和综合性医院针灸科为主。
一、个体、联合诊所及门诊部的发展(1949-1954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灸诊疗场所以民间中医个体诊所为主。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在继承根据地时期中医政策的基础上,依据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尤其是针对国内的医疗现状,制定并实施了“中医科学化”政策。全国各地先后开办了一-批中医进修学校、中医进修班和函授班,同时,传统的个体开业为主体的行医方式开始改变,现代化的医疗机构建设得到积极推动,出现了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中医门诊部、针灸门诊部,中医师在郊区联合创办诊所,并初步在综合医院建立中医科。1951年政务院正式批准在卫生部下建立针灸疗法实验所,下设门诊部,广泛开展针灸医疗并培训针灸人才,这是我国第一所由政府成立的中医机构。
1951年5月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成立门诊部。1952 年5月北京市政府公共卫生局设立针灸门诊部。1953 年9月,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和中医学会预防医学专门委员会联合设立中医广]诊部,内设有针灸科。1953 年开始,江苏、浙江、江西、广西、重庆等地部分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相继成立了针灸科。在建国初的5年内,针灸诊疗机构只是停留在个体中医诊所、联合诊所、少数中医门]诊部和个别医院中医科、针灸科的阶段。而且,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中医未纳入公费医疗制度,这一-时期针灸门诊量较少,对针灸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二、公立中医医院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科的建立和发展(1955-1983年)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党的中医政策进一步落实,公立中医医院陆续成立,同时出现了综合医院建立中医科的高潮。截至1955 年底,全国共有中医医院67所,公立的中医门诊部(诊所) 1225个,中医联合诊所和中西医联合诊所达28 000多家。1958年,大部分联合诊所被改为街道医院或乡卫生院。1956 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多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各中医药高校也相继建立了附属医院。1958年10月,毛泽东做出重要批示,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为我国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20世纪60年代初,针灸发展处在百花齐放、颇有成就的时期。全国各级医疗单位相继成立针灸科,临床各科疾病都有运用针灸进行治疗的报道。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药人员被“下放"、相关机构被解散,全国大部分中医医院被合并或撤销,个体中医针灸诊所也急剧减少。据统计,1966 年全国有中医医院1371所,1976 年时仅剩129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医药事业得到迅速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医药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78 年党中央(78) 56号文件转发卫生部报告,重申了党的中医政策,纠正对待中医中药人员的错误态度,强调要整顿和办好中医医院。各地中医学院相继重建。1980 年,卫生部召开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会议,做出了“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和加强一批中医医院”的决定,由此,全国的中医院建设工作快速展开。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中明确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1982 年4月,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会议在衡阳召开,特别强调了中医单位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制订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整顿和建设的意见》。1982 年底全国中医医院逐渐恢复到753所,公立中医医院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科也相继恢复建立。
1982年全国卫生系统从事针灸治疗的中医师仅有4064人,占中医师总人数的3.7%,中医针灸等专科设置过少,中医专科人才队伍后继乏人,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1983年9月,卫生部(83)卫中字,第18号发布《关于加强中医专科建设的通知》,文件要求各级中医医院要充分发挥中医传统专科的优势和特色,各地也可根据自己的学术特长和群众的需要,开办中医专科医院,为针灸专科医院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这一时期,中医药和针灸事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总体来看,针灸诊疗场所主要以公立中医医院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科为主。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党中央一系列中医药政策的出台,掀起了中医针灸事业发展的新高潮。
三、公立针灸专科医院的建设与发展(1984年至今)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级中医医院快速发展,针灸从业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但针灸诊疗的独立机构仍以针灸门诊部为主。自1984年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成立开始,全国先后成立了多家公立针灸专科医院。如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山西省针灸医院和浙江省针灸推拿医院等。针灸专科医院的成立,对推动中医针灸学科的发展、促进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针灸逐步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认可,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中医药作为医疗保健手段。针灸专科医院成为中医针灸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对提高中医针灸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针灸专科医院的设置,改变了既往以医院针灸科形式开展针灸诊疗的模式,解决了综合性医院中针灸与方药运用频率和地位不对等的问题,能更有效地发挥针灸疗法对临床各科疾病的诊疗优势,使针灸疗法进人临床各科,被认为是针灸医疗服务模式的理想方式。但是,目前国内独立的针灸医院仍为少数。从针灸学科特点来看,相对独立的针灸医院是未来针灸诊疗机构的发展趋势。在未来针灸医院的建设中,应借鉴前人经验,充分考虑针灸疗法的自身特点与社会需求,探索更适合针灸诊疗特点的临床服务模式。
四、针灸重点专科的建设与发展(1984至今)
1982年衡阳会议后,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和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各级中医医院通过专科建设,不仅提高了医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促进了中医专科特色优势的发挥。部分中医医院的针灸专科通过建设不断发展壮大。198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成立,对中医药事业的推动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后期对重点专科的建设也促进了针灸学科和诊疗机构的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工作于2002年8月全面实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60个专科被列入其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针灸科等8家中医医院针灸科被列为“十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07年确定了441个“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东省中医院等20家医院的针灸科被列入其中。2012年,572 个“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数十家医疗单位的针灸科被列为建设项目。2017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以充分发挥重点专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等9家医疗机构的针灸科被列人其中。
数十年来,经过针灸重点专科的建设与发展,针灸治疗部分疾病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凸显.提高了针灸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促进了针灸学科的快速发展。但是,中医专科的建设也使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难以全面发挥针灸疗法的优势和特色。目前,综合性中医医院按病种进行分科诊治的形式,使许多针灸治疗效果很好的病症被筛选到了其他科室,大多在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才会转到针灸科诊治,无形中减少了针灸诊疗的适用病种,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针灸疗法的独特优势尚未得到全面发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促进,针灸服务将不单局限于临床方向,而是将转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因此,未来的针灸服务模式必将趋向多元化,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
五、民营针灸专科医院的兴起(2009至今)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启动了我国新一轮医改,意见中强调要降低公立医疗机构的比例,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为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民营专科医院的建设数量和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民营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认可度进一步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国民营医院总数已达1.88 万家,已远超公立医院数量,但从服务量来看,民营医院诊疗人次却不足全国医院总诊疗人次的20%。近年来,民营针灸专科医院发展迅速,逐步成为我国针灸临床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21世纪初就有多家民营针灸专科医院陆续成立。
但是,目前民营针灸专科医院的发展在运营规模、经营管理和医疗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如运营规模普遍较小、等级较低;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匮乏;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不稳定;部分专科医院未能作为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很难吸引患者就诊等,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民营针灸专科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医改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以进一步调动社会办医积极性,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中国社会力量办医在政策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民营针灸专科医院作为极具特色的民营专科医院之一,应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突出特色优势,不断提升医疗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实现医院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