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

胃息肉的产生与这种先进消化道药物有关,除此外还有别的因素导致息肉

2023-03-28 16:57

胃息肉.png


        胃息肉是指源于胃黏膜及黏膜下层突出至胃腔的良性病变。胃息肉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只有少数患者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腺瘤性息肉与胃癌密切相关,建议早期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减少癌变风险,而胃底腺息肉及炎性增生性息肉很少癌变,目前息肉主要通过内镜下手术治疗,胃底腺息肉主张活检,增生性息肉可根除幽门螺杆菌(HP) 治疗。


       一、胃息肉的流行病学特点


        目前胃息肉的平均年龄为54.7岁,在10年前为59.6岁,考虑与胃镜的普及及饮食因素等相关。胃息肉的发病部位为胃窦、胃体和胃底。


        二、胃息肉的分型


        内镜下胃息肉通常根据其形态分为四种类型:I 型息肉最常见,与周围粘膜颜色相似或略带红色,主要发生于胃窦、胃体和胃底,通常呈半球形,突起和胃粘膜之间的角度大于 90 度。II 型息肉通常为半球形,无蒂,表面发红,中央可见凹陷,主要位于胃体、胃窦和胃底的交界处。突起与胃粘膜之间的角度约为 90 度。III 型息肉主要位于幽门,表面不规则,呈菜花状、山脉状或杆状,无蒂,息肉与粘膜的夹角小于 90 度。 Ⅳ型息肉有蒂,蒂的长度不同,表面光滑。在组织学分类方面,Morson 的组织学分类被广泛接受,即非肿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良性淋巴滤泡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 和肿瘤性息肉(如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腺管性乳头状瘤)。


        三、胃息肉的危险因素


        胃息肉的发病机制不明,目前主要考虑与 HP 感染、PPI 长期使用、胆汁反流、遗传易感及其他因素相关。


        1、幽门螺杆菌(HP) 感染与胃息肉关系


        HP 感染与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的发生有关,但与胃底腺息肉无关。国外有文献报告,增生性息肉合并 HP 感染时,HP 根治治疗后息肉逐渐消失,故当胃镜下息肉病理检查诊断为增生性或炎性息肉合并 HP 感染时,建议先根治 HP 后复查。


        2、PPI 与胃息肉关系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泌素的过度分泌导致壁细胞的增长,阻塞腺体的峡部,阻塞腺体的外分泌,使腺体扩张以形成黏膜内囊肿,并进一步扩大,发展成胃增生性息肉。对日本因反流性胃食管炎长期服用 PPI 的患者研究表明,长期(>12月)接受 PPI 治疗患者的胃底腺息肉的风险比没有长期使用的患者高4倍。不到12个月的短期治疗不会增加胃底腺息肉的风险。因此,长期PPI使用患者应定期行胃镜检查。诊断胃底腺息肉患者,建议停用PPI并动态复查胃镜,暂不需内镜下治疗。


        3、胆汁反流


        胆汁反流在胃息肉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反流到胃中的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可抑制胃粘膜保护酶活性,破坏胃粘膜屏障。十二指肠液增加胃的 pH 值,增加胃泌素的分泌,使胃腺体增生,并导致增生性息肉的产生。


        4、遗传易感性


        遗传性疾病相关的胃息肉常见疾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幼年性息肉病和 Peutz-Jeghers 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与 APC 基因在第五号染色体长臂上的缺失有关。FAP 患者息肉可达 100 个以上,多发生于结直肠,胃十二指肠也受累,当胃镜发现数十枚胃底腺息肉时应建议行肠镜检检查肠道息肉病。Peutz-Jeghers 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胃、小肠和结肠多发性错构瘤性息肉伴粘膜、皮肤色素沉着。遗传性疾病相关的胃息肉一般发病较早,息肉数量较多,且多合并肠道息肉,癌变风险高,需定期复查胃肠镜检查,及时治疗。


        5、其他因素

 

        有研究表明胃息肉与胃液的菌群紊乱相关,胃息肉患者胃液中奈瑟菌属、嗜血杆菌属、Parvimonas 属显著增加。腌制、盐渍食及酒精等食物损伤胃黏膜,导致炎症反应进而促进胃息肉形成减少腌制品摄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减少息肉。


        四、临床表现


        胃息肉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等不适。息肉发生在幽门口容易出现幽门完全或不完全梗阻,发生腹胀、腹痛并恶心呕吐, 发生在贲门处可引起吞咽困难,当息肉糜烂或表面形成溃疡时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表现。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并发炎症时可出现上腹部压痛,出血时可有贫血表现,P-J 综合征患者可发现口唇及周围、颊部、四肢皮肤色素沉着。由于胃息肉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较少,通常通过胃镜检查发现其他疾病筛查时发现。当出现临床症状时一般息肉体积较大,且癌变风险较高。


        五、胃息肉与胃癌


        胃息肉的恶性程度与息肉的病理类型和大小有关。胃息肉有一定的恶变率,被认为与胃癌有关。尤其是直径>2 cm,广基底腺瘤样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而胃底腺息肉的存在与胃肿瘤发生呈负相关。异型增生在腺瘤性息肉中高达 60.47%,而在增生及胃底腺息肉中分别仅为 0.53%、0.20%,与之对应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率为 47.67%、0.07%和 0.03%,说明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恶变风险不同。


        六、胃息肉的治疗


         内镜下切除是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方法。主要活检、高频电凝切除、激光微波消融、尼龙绳结扎、氩离子凝固、EMR、ESD 等,操作简便,损伤小及费用低。2010 年英国胃肠病学关于息肉管理推荐所有的息肉类型均应活检,如在增生性息 肉及腺瘤性息肉中发现 HP 感染应根除治疗,由于胃底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很低,因此不推荐内镜切除。建议活检以排除其他异常增生和腺癌。对于长期应用 PPI 的患者,可进行停药后的定期检测,必要时可进行息活检。


        随诊内镜检查的普遍性,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上升,胃底腺息肉的检出率逐渐上升而增生性息肉逐渐下降,胃底腺息肉及增生性息肉较少癌变,停服 PPI 能减少胃底腺息肉的发生,清除 HP 能减少增生型息肉的发生,而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需内镜下治疗,故内镜室医生需尽量活检,针对病因预防,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冬青云诊所免费使用诊所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