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7 13:18
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我国的重要文化传承,我国的中药材资源富饶、临床诊疗历史悠久、中医理论体系完备、中医药诊疗效果显著、中医文献典籍丰沛、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使得中医药产业在全球医疗研究领域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当前,国内外对中医药传统方剂的研究正在加速进行,许多改良方剂已经被国外上市并占领了世界市场,如果我国不能够对中医药传统经方进行二次开发和现代化加工,那么在这次中医药革命中将会处于不利地位。
一、我国中医药资源极为丰富
我国中医药资源丰富,有矿物药、动物药和植物药分别为80种、1581种和11146种,在《中国药典》(2015版)中收录的中药种类高达2598种,收录 的中药材有12807种,传统方剂达10多万首,中医药产业年产值已突破800亿美元;在2018年,我国累计对外出口中药销售额为39亿多美元,同比增幅5.7%;进口中药金额18.6亿美元,增幅19%,在中医药产业化方面,我们大有可为。
二、我国中医药需求旺盛
中医药方剂具有配方灵活、能够个性化治疗的优势,简、便、验、廉的特点。在我国,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我国逐步迈入老 龄化社会,老年慢性病发病率逐步上升,而且中医具有“治未病”的特点,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已经凸显出极大的发展潜力。中医讲究辩证法、系统论和 “天人合一”的整体诊疗观为核心,在治疗过程中采取标本兼治、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多元化的诊疗手法、纯天然的药物治疗和整体诊治的特色,而且中草药安全性较高、临床实践效果较好、治疗用药方法多样、治疗支出费用较低等优势,因此中医药在治病救人、康复保健以及亚健康、各种长期慢性病等病症的治疗方面优势明显。
三、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为了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我国陆续颁布出台了多部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的通知》(国发[2016]15号)。2016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 划的通知》。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据统计,从2016年到2018年,我国出台发布的有关促进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超过15份。
当前存在的一些阻碍中医药业发展的因素
一、中医药的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
相对于同属儒家文化圈、对中医认可度较高的日本和韩国的现代中医药产业,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创新研发投入较少,制药企业以 仿制药、改制药为主,企业户数多,规模普遍较小,销售收入和研发投入更少。根据核心期刊《中草药》在2016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当前日本的汉方药销售收入囊括了全球90%的中药市场销售份额,而我国在全球中药市场销售份额仅有3%-5%,属 于中医药原料药生产大国,但是却不是中医药生产强国。
二、中医药的持续发展过程中财政投入严重欠缺
近年来,中医机构财政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虽有所上升,但占比在0.2%左右;占卫生部门医疗卫生财政拨款比例仅有6.5%。说明从国家层面,虽然不断地加大对中医机构的投入力度,但是占比依然较少;从卫生部门分配资金来看,中医机构拨款占比也较少。但是近几年中医机构拨款占财政和占卫生部门的比例都处于稳步增加的状态,说明我国已经开始重视中医药的发展,正在逐步加大投入。
中医药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现代化产业升级,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改造升级、新药品的研发和人才储备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而让中医药企业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更新换代则必定是步履维艰。其中,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新药品研发,都存在建设周期长、前期资金投入量大的特点,而且产业升级后,由于新产品的研发投资多、失败风险大,未来经济效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就让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和产品研发存在较大风险。如果依靠企业自身的抵御风险能力,将会极大地影响企业股东的投资决策,让他们偏好在现有的基础上生产成熟的仿制药,而不愿意投入资金对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改造或者研发新产品。
三、现行税制在推进中医药转型发展方面效果不明显
当前,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促进产业转型的资金主要是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资金,仅仅通过税收政策进行扶持和调节,手段依然比较单一,缺乏相应的优惠激励政策。
在税收优惠政策的采用上:一是目前只是将中医药纳入普遍性的优惠措施中,没有制定针对中医药产业的特定行业的税收减免措施。二是侧重于对科技成果获取后的优惠政策,没有针对中医药行业的科研创新的事前专项扶持,没有有效协助企业抵御科研创新风险,对中医药发展的激励效应有限。 三是对中医药出口的鼓励力度不足,当前国际贸易保护有所抬头,中医药出口企业被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屏蔽,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日韩等国家的挤压,但是出口退税政策没有相应的行业鼓励措施。
四、我国中医药销售收入少,市场份额占比小
当前药品销售市场当前仍处于中药、化学药、药材三足鼎立状态,在《2016-2020 年中国中成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显示,2015年京沪穗药店零售销售比例中:化学药、中成药和药材等销售收入比例中,中药销售收入占比仅为30.85%,低于化学药的销售收入占比38.5%。
在2017年我国中医药产业产值为8442亿元,占医药产业总额的1/3。其中品牌中药以其疗效稳定,口碑较好,实现了利润增速在10%到30%之间 增长,利润额也较为稳定;而非品牌中药则出现了销售收入增速下降,利润减少的情况。
五、我国中药制造质量监控缺乏国家标准
目前的中医药管理办法依然是以 2015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为了与国际接轨,采取中药西管的管理制度,在药效评价上可以通过有效成分具体量化的方法来确定中药的药效。但是这种不考虑中药实际情况的评判方法,一方面增加了中药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评判标准不符合中药炮制、熬制等特点,很大程度上抹杀了中药的实际疗 效。而且中成药大部分为复方制剂,受到药材产地、气候、炮制方法等多重因素影响,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稳定性很难控制,造成药品定量分析的稳定性大打折扣。因此,由于中成药产品质量标准化、化学有效成分的可重复性,以及重金属残留、农药超标等多种原因,使中药质量很难制定出一个国际公认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