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

传统的中医面诊是怎样?结合现代技术发展出哪些设备呢?

2023-03-24 10:25

中医面诊.png


        古代的文献中有诸多有关面诊的文献,其中记载观察面形、面色、皮损等不同的内容,但是现在的诊断学教材中,多介绍面色诊,而对于面诊其它方面的内容少有提及,以至于很多人认为面诊就仅为面色诊,其它面诊相关的内容逐渐遗失了。


        传统理论中的面诊是如何的?


        古人对于面诊的见解与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时期,而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到《灵枢· 本脏》中“视其外应,知其内脏,知所病矣”的一系列描述能够看出,面诊同气血运行、脏腑生理病理状况关联密切,面诊在中医诊断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古代面诊内容进行整理归类,是填补现代面诊理论缺失、确定面诊涵盖范围的关键。中医面诊分为面色诊、面形诊、面部皮损诊。


        一、面色诊


        遵循《黄帝内经》中面诊具有重要性的思路,面色诊在理论上有更为详尽的支持。《素问·脉要精微论》将“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表明面色为气之外露,而《望诊遵经·色以润泽为本》用“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进一步表述气与色的紧密联系:气为色之源,色为气之变。《医门法律·望色论》的原文“色者,神之旗也。”则再次印证面色诊的意义。由此可见,古代面诊将面色诊作为重中之重,实谓抓住了中医所强调重视的“精气神”。把不可物化表达的气和神透过面色所展现的信息推测出来,利用问题的核心快速获得准确的解决方法。


        《黄帝内经》的《灵枢·五色》篇首次对面部划分并以堂、阙、庭、颜、蕃蔽相称,更把人体脏腑肢节以明堂(鼻部)为中心对面部划分再次细化,为后世研究脏腑、肢节与面部位置对应关系奠定理论基础。而《灵 枢·五阅五使》是论述五官同五脏的联系,以面诊见微知著,了解自身整体可能存在的生理病理性改变。这不仅仅涉及了面诊范围,更是舌诊、眼诊、耳诊的萌芽,保证今后医家面诊时能够多角度全方位认识思考,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另外《素问·刺热》篇中“额候心,鼻候脾,左颊候 肝,右颊候肺,颏候肾”既考虑了五脏本身的解剖位 置,又结合对五脏各自生理特性的理解,其中“鼻候 脾”似隐含五行之理:脾,为中央之土,以灌四傍。钱 乙在《小儿药证直决》中延用此法将面部分类,以自身 病理验案验证此分类法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


        至清代,周学海通过对《黄帝内经》面部分类的研究加之自身经验积累为基础,在其著作《形色外诊简 摩》里创造出用鼻柱两侧、目内眦、目睛、颧侧等定点, 这种独特的面部分诊法把面部纵向分为9列来对应人体脏腑和肢节,使面部诊病的参考与定位更加细致准确。


        通过面色改变来诊断疾病变化状态的相关记载比比皆是。如《黄帝内经》中在面诊分类方法基础上,对诊断、预后等内容都有相应篇幅的阐释,使面色诊断能够前后呼应,有迹可循。像“青为肝,黑为肾”便首次把五脏同五色相联系,以此提示不同面色状态下可能累及的脏腑,“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则 进一步分类说明同一面色下的不同色泽反应出疾病的好坏程度不同。而“黄赤为风……青黑为痛”则是 把病色与具体的病理因素联系起来,脏、色、因三因结 合看问题,透过表面之面色变化掌握疾病内部身体可能的病机倾向,为辨病论治提供了理论铺垫。


        二、面形诊


        《黄帝内经》中,耳熟能详的五行人理论或某些对长寿者面形的描述都从侧面反映出面形本身因受先天影响形成了个体差异,也是构成个体后天性格、体 质等因素的外在提示点之一。后世经由启发,不乏见到将疾病、寿命、面形融为一体进行分析的见解,《望诊遵经白话图解》里就认为颧骨形态可同寿命长短相关联,明代养生著作《延寿神方》里“印堂有紫气,山根有暗黑……此皆骨法命中,一生当有病患。”的描绘更像是把某些人群的面目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契合了 “因人制宜”的治疗原理。


        可见,从《黄帝内经》直到后世许多医著对面部特征的见解,为现代体质分类提供了思路和借鉴的内容,是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存 在的佐证。当然后世还有从面形与疾病诊断关系角 度展开的内容,《金匮要略》里“口㖞,目不能平视……”就让医者意识到患者某些异常面形的出现意味 着此类特定疾病的发生,有很强的诊断性。《医学钩玄》中“面肿门一身不肿,唯面独肿,乃气不顺,风痈所致也。”则是对面形变化原因即病理因素的直接记述。 在理论上,面诊与病因病机相结合,增加了医者用面诊来诊断疾病的依据,在应用上,为后世借鉴参考,验证古代理论准确性,由此扩展面诊临床应用,是理论与临床应用的良性循环。


        面形诊可参考内容的比重虽小,但对面形变化所提示的人体常态病态均有所涉及,且不难看出面相也是依托中医望面形所萌芽出的一系旁支。


        三、面部皮损诊


        面部皮损诊断的作用就是对皮损做出准确诊断从而确定后续治疗方法。在对古代面诊技术分析研究中发现其对颜面部皮肤病有大量记载,除了围绕面部美容方面,多本古著记录了黧黑斑、胞黑、痈、痤等常见皮损症状,同时对病因病机、症状表现、辨证分型及鉴别诊断等更有详细记录,如《诸病源候论》中以 “生痤疖,肿结如梅李也”对皮损具象化的记述,《太平圣惠方》内“夫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即生皰也。”对皮损病因得出推导性结论。


        中医面诊结合现代技术发展的设备


        中医面诊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在现代临床中有了广泛应用,为了更好提升面诊在国内外医学领域的影响力,全面提高面诊的诊疗精度与效率,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应用,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与学者正在积极探索中医面诊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等其他先进学科的融合。依托此背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面诊仪作为中医面诊技术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逐渐面世并不断更新换代,正在促进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应用的快速结合,并不断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一、色差仪


        色差仪是现代医学诊疗较为成熟的技术手段,为面色的初步诊断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原理是运用智能分析比对算法,将光电信号与面色进行关联,进而将采集的数据与算法规定的标准色标进行智能对比,通过分析两者色差来得出面色存在的问题。由于具备标准化、定量化、安全性等特点,可为探索患者与正常人面色的差异提供重要保障。


        色差仪的广泛使用,是在传统面诊的基础上加入科学技术实现诊疗定量化,肯定了传统面诊经验的科学性及准确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其他诊疗过程的痛苦,为中医面诊的发展与普及提供重要示范。


        二、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


        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是近年来新兴的面诊诊疗仪器,主要依托光电转换原理,通过分析活体组织血液容积的变化来对异常情况进行反馈。因精确度高、 诊疗快速、易操作性等优点,已经得到国内外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的广泛关注与重点研究,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现代中医临床诊疗中。


         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通过客观量化的指标形式,科学直观反映疾病的发展规律,为传统中医面色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技 术,不断扩大面诊在临床的利用范围,已经成为辅助诊疗的重要手段。


        二冬青云诊所系统永久免费使用诊所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