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

迷恋自我陷入自我为中心(一):自我多面目都只是幻觉

2021-11-26 14:44

基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不同结构和过程,自我可以展现出很多面目,并牢牢地嵌入我们的身体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中。


很多研究者用不同的方法对自我的不同面目及其神经基础进行了分类。比如,思考型自我主要是由前扣带大脑皮层和前额叶大脑皮层背外侧区之间的神经联结构成的。


情绪化自我则是由杏仁核、海马体、纹状体(基底神经节的一部分)和上脑干共同构建。大脑多个部分参与对你进行的面部识别,了解你的人格特点,体验你的个人责任,并参照你的预期考察你的当下境况,把你和其他人区别对待。


传记体自我是由思考型自我和情绪化自我的一部分组成的,它让“我”的感觉有了对过去和未来的认知。


核心自我代表不分时空、无过去未来差别的“我”的感觉。前额叶大脑皮层为传记体自我提供了大部分神经基础,如果它受损,核心自我还是能够保存下来的,但是会失去对过去未来的时间连续感。另一方面,如果代表核心自我的皮层下结构和脑干结构受损,核心自我和传记体自我都将消失,这表明核心自我是传记体自我的神经和心理基础。当你的意识非常安静的时候,你会感觉传记体自我好像消失了,这是因为它的神经基础这时候停止了活动。冥想就是让意识宁静下来,通过专注修行,在大脑部分活动停止的情况下,你依然保持清醒的控制力。


当你考虑自己的时候-—“今晚我到底是应该吃中国菜还是意大利菜?我怎么这么拿不定主意呢?”——客体自我就会出现,或者当感知空间里出现和你相关的事物时,也是一样。这些“我”的景象其实都是一些叙述性的内容,还伴随着一系列特写图片串联在一起形成的看似连续的小电影。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讲,每天日常生活中那种连续自我的感觉,纯粹就是个幻觉:这种外在的、连续的、立体的“我”,实际上是由很多子系统和发育中的子系统的子系统构成,没有任何固定的核心。身为主体的经历和体验,实际上是由无数互不相连的主观体验,按照顺序排列在一起幻化而成的。